百貨零售企業面臨轉型壓力 購物中心成“避風港”
百貨零售企業面臨轉型壓力 購物中心成“避風港”
隨著傳統住宅領域機會的日漸減少,越來越多的開發商進入購物中心等商業地產領域;與此同時,為了降低租金成本及享受土地成本增值收益,不少零售商也瞄準了購物中心這片熱土。而且當前在電商沖擊之下,購物中心以其大體量、多業態、優體驗表現出了強大競爭力,被視作線下零售的"避風港"。越來越多的企業跟風發力,大干快上,我國購物中心"大躍進"正在上演,百貨店式的"千店一面"、同質化競爭恐在所難免。
以百貨為代表的傳統零售企業面臨不小轉型壓力,自身盈利能力的下降是不爭的事實,此外由于購物中心相比于傳統百貨零售擁有不小的優勢,一是對自己的業務具有分流作用,另一方面是迎合消費者的消費趨勢,購物中心具有提供集合購物、餐飲、休閑、娛樂的"一站式服務"的能力,相比百貨零售企業更有聚客效應,更好的抵御來自電商的沖擊。例如2015年6月就有百聯、王府井聯手和利豐簽署協議抱團取暖,茂業百貨更名茂業天地,向購物中心化靠攏等。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購物中心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2001-2004年期間,國內每年購物中心的新增體量基本上是100-200家之間;而2012-2015年,這個區間將是300-400家之間。也就是說,從2010年到2015年,中國新增的購物中心的增長率達到了893%。數據表明,購物中心已經處于爆發式增長階段,因此未來隨著購物中心的快速擴張,百貨企業抱團取暖現象更加明顯。
此外,從我國購物中心的業態構成來看,統計中國10余家大型購物中心業態構成顯示,目前國內購物中心各功能性業態的比重分別為:零售64%、餐飲20%、休閑娛樂12%、服務5%。
與東南亞購物中心的業態構成:零售52%、餐飲18%、娛樂休閑20%、服務10%相比,目前國內大型購物中心的零售業態的比重與國際標準相比高12%。而娛樂休閑及服務業態與國際標準相比分別低8%、5%。這表明,與國外成熟購物中心相比,國內購物中心的業態結構不盡合理,尤其是娛樂休閑、服務等目的性消費業態較為單一,缺乏具有趣味性、娛樂性的項目。
優酷亞克力制品,我們一直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