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酷亞克力制品;中國制造2.0,4.0?
優酷亞克力制品;中國制造2.0,4.0?
“教授,你怎么看中國制造2025?”這是差不多兩個多月前EMBA學生發來的微信。誠然,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乃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作為戰略管理學者,我們是應該觀察和關注一下了。
有人說,《中國制造2025》出臺之前的十年,是中國制造業不被尊重的十年。在這樣的地方,在這樣的時代,有了股市的傳奇,有了樓市的承諾,道士都會下山,路人甲會去捉妖,又有誰會為制造業這種需要長期沉淀、需要關注細節的標的物,寫下梔子花開般的浪漫傳說?即使有,讀者在哪里?觀眾在哪里?
優酷亞克力制品;“三國殺”時代
坊間普遍認為,《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雄心勃勃的“工業4.0”以及美國的“工業互聯”,都是全球制造業格局面臨重大調整背景下,在各自的國家層面所做的重要戰略部署。
德國率先提出工業4.0,其實不足為奇,因為這是其制造業面臨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再工業化”以及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國家崛起,被雙重競爭對手倒逼出來的應對計劃。
美國版的工業互聯網,也是基于美國的創新基因和其在工業3.0時代產業價值鏈上的競爭優勢的戰略。工業互聯網更加注重軟件、網絡和大數據,希望促進工業化和信息化的融合,營造一個真正的CPS(信息物理系統,Cyber-Physical Systems)的環境。
德國的工業4.0重在制造,似乎是“+互聯網”的故事。美國的工業互聯重在互聯,應該是“互聯網+”的玩法。無非是“+”號在左在右的問題。前幾天開車出去,我還問上小學的女兒,“Which way should we go?”(我們應該走哪條路呢?)她的回答是:“If you turn left, you’reright; but if you turn right, you’re left!”(如果向左轉,你就對了;而如果向右轉,你就落下了!)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通讀“中國制造2025”,文件的一些方面是倡導一個偏美式的“互聯網+”的戰略,另一些方面又是一個偏德式的“+互聯網”藍圖。中國目前互聯網領域最成功的企業,如阿里巴巴、京東等都集中在電商領域。
如果把“交易”再進一步擴展到“社交”與“交流”,則騰訊與百度也可算在大電商領域。互聯網可以幫助制造業實現廣義的交易成本最小化,這是典型的成本驅動的戰略。而互聯網也可以直接對制造業進行改造升級,這又是一個典型的創新驅動的戰略。“All roads lead to Rome”(處處有路通長安),中國制造業也許會在工業4.0的“三國殺”中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優酷亞克力制品;誰在風口飛?
其實,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惑著我: 除了偏重或者糾結于“+互聯網”還是“互聯網+”這種技術層面的差異,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工業4.0、美國工業互聯,同樣是國家級的戰略計劃,到底有什么不同?
先來看看戰略制定的途徑吧。一般來講,大致有兩種模式,一種是“自上而下”的計劃式,另一種是“自下而上”的行動式。前者如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早在1932年,松下成立14周年時,就提出了250年的長期計劃,并進一步細化為10個25年的中期計劃;后者如戰略管理學界的“老憤青”亨利·明茨伯格教授所指,戰略不僅是來自于頂層的精心規劃,更是來自于底層的一連串的細小決策的結晶。
德國工業4.0戰略的背后,是西門子這樣的德國大企業和德國機械設備制造業聯合會、德國電氣和電子工業聯合會以及德國信息技術、通訊、新媒體協會這樣的專業協會(代表眾多的德國中小企業)不余遺力的推動。美國工業互聯戰略的背后,是通用電氣、AT&T、思科、IBM和英特爾,以及這些產業巨頭在美國波士頓成立的工業互聯網聯盟(IIC)來進一步推進。
在日本版工業4.0下,日本企業組成的聯盟為“產業價值鏈主導權”(Industrial Value Chain Initiative, IVI), 成員包括三菱電機、富士通、日產汽車和松下等日本電子、信息、機械和汽車行業的主要企業; 而最近的工業4.1J,更不是由日本政府主導,而是Virtual Engineering Community (VEC)與NTT Communications提出的一項計劃。
反觀中國制造2025,據悉,這項宏偉計劃是由工信部牽頭,中國工程院院長為課題組長,150多名專家和院士歷時一年半時間進行戰略論證的基礎上,工信部又花了一年多時間制定出規劃綱要。諸如中車、一汽等央企一定程度上也參與了規劃的制定。
毫無疑問,《中國制造2025》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綱領性文件。根據正式公布的文件,規劃堅持五大基本方針、八大基本原則,提出了中國制造三個十年的“三步走”戰略,更明確了九項戰略任務和重點,分兩階段實施五大工程,而為了實現目標,更有著八方面的戰略支撐和保障。看到這里,中國版工業4.0的特色就展現出來了。
愿景設立和使命確立對于戰略的作用不言而喻。但是,正如馬云所說,“戰略不等于結果,戰略制定了以后,結果還很遙遠,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在戰略的執行和實施層面,“中國缺的是一批實實在在干事,做千錘百煉苦活的人,缺的是把戰略做出來的人,把idea 變現的人”。
問題又來了,《中國制造2025》是否對所有的中國企業都同樣重要呢?或者是否所有的中國企業都應該做出同樣的回應呢?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從整體上看,中國正處在工業化的中后期,仍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是“6+1”的小“1”(工業“6+1”:“1”指制造,“6”包括產品研發、原料采購、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跟零售6大塊)。
現實的國情是,很多企業家對現代企業的管理運行方法遠沒有對樓市變化理解得深刻。正如前工信部部長李毅中先生所指出的,“中國制造業在謀劃工業4.0的同時,還要全力打造3.0,甚至不得不去補2.0的欠賬”。
一個還處在2.0階段的企業家,如果盲目跟風4.0,做那些“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事情,我們可以想象這一個場景:在2025年的某一天,2.0企業家遇上了已經進入4.0階段的企業家,一定會有一番如古龍小說里的經典對話。
“你來了。”
“我來了。”
“你不該來。”
“我已經來了。”
“你畢竟還是來了。”
“我畢竟還是來了。”
“你來干什么?”4.0企業家最終問了某大學門衛問的一個終極哲學問題。
“打醬油。”
工業4.0世界的畫面太美,2.0企業家和他的小伙伴們都驚呆了,不忍直視,但回答卻干脆利落,一字一頓,沒有半點遲疑。
寫到這里,看了一眼前不久的頭條新聞: 蓮花、燦鴻、浪卡三個臺風正準備組團登陸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想一想,去年以來也一直有三個風口正影響著中國的經濟和中國的企業,那就是互聯網+、一帶一路和“中國制造2025”。
我們所處的時代,真的不是個小時代。風起的時候,希望那只有形的手如其正式文件中所說,只發揮引導作用,而讓那只無形的手,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因為大家都知道,“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只有這樣,那在風口上飛起的,才會是真正的長袖善舞者;而風過時,大地上亦不會有或者很少有那無知無畏的殉道者。
優酷亞克力制品,我們一直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