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酷亞克力制品推薦文章:缺乏場景感,沒有故事的產品必死無疑|跟著他們學轉型
優酷亞克力制品推薦文章:缺乏場景感,沒有故事的產品必死無疑|跟著他們學轉型
——為什么商務人士喜歡到COSTA、星巴克而不是去雕刻時光喝咖啡?
——為什么微信紅包分享的多就得到的多?
——為什么朋友圈變成真實生活狀態,網絡和生活空間不斷的融合?
4月25日~26日,深圳,吳曉波頻道主辦“轉型之戰:傳統企業的互聯網機會”。前凡客誠品副總裁、羅輯思維聯合創始人吳聲,向你分享轉型觀點:缺乏場景感,沒有故事的產品必死無疑。亞克力制品
| 吳聲主導的凡客體 |
“場景賦予產品以意義”,這是互聯網產品設計的要旨,離開了產品所使用的場景,產品本身將失去其存在的價值。
當一個個產品被嵌入使用場景中,革命已經爆發——產品、定價、品牌、營銷、渠道都發生了顛覆性的改變。判斷商品的決定性標準不再是品牌,而是使用的人。沒有故事,沒有人格,沒有溫度,那么產品很快就會煙消云散。
這樣的場景革命以個人社交體驗為邏輯起點,體驗作為底層邏輯主導著這場革命的發生、發展、衍化與變遷。
場景革命有四大表征:產品即場景、分享即獲取、跨界即連接、流行即流量。
表征1
產品即場景
同樣的東西,在不同的場景里,代表的意義也是不同的。
比如咖啡,在不同的場景中就可能意味不同訴求,因而同樣是咖啡,只要場景不同,就可以衍生出很多不同的解決方案,這些產品已遠遠超出咖啡本身,而后者只是產品背后訴求的載體而已。
這些咖啡都是帶著溫度和故事的咖啡業態,不同的場景帶來了不同的附加意義。當越來越多的產品具有了場景化的意義,用戶面對不能場景化的產品時將會茫然而無措,沒有選擇的依據和沖動的理由,這些產品終將漸漸默然死去。
通常情況下,我們聚焦于產品的設計、制造和銷售,產品對于用戶只是冷冰冰的使用價值,但是如果把產品理解為場景,在某種生活場景中,適時提供用戶需要的產品或服務,便能獲得巨大的社群勢能,從而找到產品的附加值。這樣的產品有溫度,意味著一個故事,跟用戶形成的是一種情感關聯。
這里,主流消費邏輯發生了改變,人們越來越愿意為特定場景的解決方案付費。于是,基于細分人群生活方式和場景黏性的產品,將會是傳統產業互聯網轉型的重要工具。
表征2
分享即獲取
分享是互聯網時代的核心精神。在分享模式下,資源越用越有價值。分享就是獲取,消耗就是積累。
比如,微信紅包是一個非常具象的場景,用戶愿意“分享”,以便給自己的社交關系鏈帶來價值,而企業因為分享以極低的成本獲取了新用戶,產品因此獲得了新的生存渠道。
分享最大的主體不是企業,不是第三方中介,而是用戶,人變成了新的渠道。用戶作為傳播者、分發者抑或營銷者在這里其實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信任和人格背書,基于真實場景的分享帶來了信任溢價。原因很簡單,因為好友推薦的東西是有溫度的,而這同時又倒逼每一個人在分享時,都會好好想想“不能讓朋友覺得不靠譜”。
回到人的邏輯,經由微博、朋友圈、QQ群、陌陌小組、百度貼吧等等全新格式,渠道被人和人的關系強制重組,分享成為場景紅利的神經中樞。
細節在此包含真實需求,形成了解決方案,意味著一種關系標簽,細節本身就是入口,入口的消費邏輯和細節同步變化,敏感于這種變化,并且能夠定義出全新的場景品類,就是價值洼地之所在。
表征3
跨界即連接
在場景化的電商結構里,任何兩個產品,哪怕是完全風馬牛不相及,只要在同一場景被使用,就有機會找到彼此的接觸點,發生神奇的化學反應,形成互補的品牌鏈。場景本身將創造最強勢、最多變、也最失控的連接,其中最大的奧秘便是跨界。 亞克力制品
易到用車屬于高黏性與高頻次應用的產品,其鎖定“最后一公里”,商務、旅行中每個節點都無縫連接,加上遍布全國的專車、司機和服務過程,構成了強大的場景。
易到用車這個場景足夠真實,以至于可以和很多品牌擦出火花,譬如靜佳Jplus可以與易到聯手推出了訂制車載香氛精油,谷物品牌家樂氏準備與易到聯合推出專車的早餐服務等等。在一個個通過場景形成跨界的過程中,品牌找到了與用戶連接交互的密鑰。
“羅輯思維”有個重要的產品“羅輯實驗”,其核心就是通過跨界完成深度連接。比如,企業家教父柳傳志來向年輕人請教移動互聯網營銷,李冰冰、黃曉明、任泉等Star VC來找項目,更多出版社來賣書了。為什么?因為,通過羅輯思維每天60秒的場景勾勒,能夠與400萬相關社群用戶發生快速、直接、靈活的跨界連接,社群動力迅速激活朋友圈勢能。 所以“讓甲方閉嘴”項目才讓廣告界完成了一次基于文案的華麗逆襲。
有場景、有連接,未來一切皆有可能。如果根據產品和服務類別去細分聯想,你會發現更廣闊的思路。越是跨界的組合,越能定義全新的品類。
表征4
流行即流量
漫畫、彈幕、死飛、美劇、窮游、瑜伽……越來越小眾化的標簽正重新塑造今天年輕人的身份,形成一個個亞文化的小圈子。但這種看似微觀的表達,一旦引爆,其能量增長堪稱指數級。
在這些小圈子里,故事化的場景成了碎片化的新流量。個性化的交互體驗將無數用戶卷入進來,同時連接彼此的場景可以被大規模地復制和傳播。融入在場景中的產品,已經不再需要購買流量,因為只需要構造吸引用戶的場景,讓用戶來主動搜索,用戶的主動搜索就形成了新流量的增點,這樣的方式完全顛覆了舊有的流量交易模式。
去年一篇漫畫《對不起,我只過1%的生活》刷爆社交網絡,這其實是一個APP的推廣文案。文案講了一個堅強勇敢的小女生,為了夢想義無反顧,最終獲得成功的勵志故事,其中敘說的一個個受挫場景,可能每一天都在年輕人身上發生。于是這種場景在這一群體中引發了相當程度的共振,不到24個小時,相關的APP下載量突破30萬,兩個星期后,飆升至100萬。
這就是亞文化的力量,流行帶來的流量會告訴我們:基于內容的入口不僅是營銷更是轉化率。 亞克力制品
電商正在告別流量時代,這反映了互聯網入口格局的顛覆。消費者與相關的場景需求成為新的入口,也因此成為新的渠道。分眾的樓宇之所以能成為引爆場景,主要就是基于位置應用的場景化細節。品牌不再被策劃,而需要更多的引爆。營銷需要更多細分的標簽,需要窄化成生活方式的共同體。設計與研發在眾籌、眾包、眾創中,搖曳出更多千姿百態。渠道與人的邊界持續溶解,流量正全面服從于流行。
流行再也不是大眾意義上的口號,越來越呈現出微觀化特征。優酷土豆、愛奇藝相繼成立電商部門,陌陌禮物、羅輯思維隱然成為下一代電商。因為所見即所得,瀏覽即所購。他們在塑造亞文化流行的同時,讓真實場景需求與沖動消費無縫對接,他們意味著新的購物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