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私人定制比普通商品還便宜50% 【有機玻璃亞克力制品】
為什么私人定制比普通商品還便宜50% 【有機玻璃亞克力制品】
我想要挑戰一下我的軟肋。
——《私人訂制》
文/巴九靈
“互聯網+”的概念,早在三年前就在國內登場亮相,李克強總理力捧其也一年有余。眾多制造業企業跟隨潮流,找平臺、建網店、做自媒體……互聯網的風頭一時無二。然而紛紛試水的喧囂之后,不少制造業企業淹死了,他們對此仍迷茫,不知互聯網應“加”在何處,不知如何“加”才能收到轉型之效,也不知互聯網除加之外還需有減。為何制造業與互聯網的“聯姻”如此波折?
傳統制造業的四個痛點
渠道成本——漂洋過海血拼的優質商品卻是中國制造,但是自家門口買個國貨質量卻往往不如人意。消費者的錢多數為渠道成本買了單,金字塔結構的分銷商,每一層都剝削一點,制造商和消費者都成了冤大頭;
庫存壓力——制造業的產能過剩帶來了嚴重的庫存積壓與隨之而來的巨額倉儲費用,實則又是消費者買單;
品牌蒼白——“央視標王”的英雄時代已經過去,就算居于全國馳名商標榜首,品牌估值幾百個億,如果沒有人主動以人格為其背書、為其推廣,品牌力就是0。【有機玻璃亞克力制品】
客戶斷裂——買完東西客戶就大步流星走遠,企業不知道如何追蹤“謎一樣”的客戶,就算留下聯系信息,卻也不知道顧客真正所想所要,閉門造出的產品難以投其所好,惡性循環為渠道和庫存壓力。
所謂的轉型升級,實際上都是圍繞渠道、倉儲、品牌、客戶展開,渠道和倉儲需要“減”,品牌和客戶需要“加”。當然,近幾年轟轟烈烈的電商化改變的僅僅是外部環境,最終的出路還是要回到企業自身。而企業直面的是消費者問題,“顧客即上帝”的時代已經被顛覆,難道要拿客戶當免費勞動力?還真不是不可以。
未來的消費者:產消者
擁有自主設計與選擇產品細節的權力,能夠充分參與到產品的生產環節之中,這就是產消者。而這種集消費與生產角色于一體的消費者對制造業之腰——生產線——的柔軟度逐漸產生了明顯影響。
定制裁縫竟能日出2000件衣服
青島一家西裝廠,只要測量客戶19個部位22個數據,幾分鐘就能夠完成體型匹配。同時改造了剪裁與服裝生產流水線,能夠依據訂單細節,及時調配原料,快速生產,保證每日有2000種以上完全不同樣式的產品出廠。廠家跳過中間環節,將西裝直送客戶,為顧客省下渠道費用,為自己省下倉儲成本,是一項正和生意?!?a href="/gdxzy.html" class='con_kwd'>有機玻璃亞克力制品】
日常用品都能實現低價私人定制
因為眼鏡制造所需數據之多,竟可以有27萬種排列組合。正因如此,實體店為填平服務和渠道庫存的成本,眼鏡的價格較之出廠價甚至翻上百倍。
2015年4月,一款App橫空出世。它率先從眼鏡行業試水,與著名制造集團合作打造一條柔性生產線,根據客戶提供的數據實時生產眼鏡,價格出人意料得便宜。且APP內的3D實像技術可以直觀看到眼鏡上臉的效果,省去到實體店試戴的車馬之勞。
眼鏡之后,它又繼續對箱包、襯衫、皮鞋進行試驗,甚至賣起了汽車。在普通電商15%的退貨率居高不下時,這個App里的退貨率不到5%,十幾萬用戶平均45天購買一款商品,充分展示了“價廉物美”的名副其實。
在如上新型消費者模式的運作下,制造企業砍掉銷售渠道的同時,輕松化解了庫存積弊,甚至還免去了廣告投放的開支——美好體驗的口碑傳播顯而易見?!?a href="/gdxzy.html" class='con_kwd'>有機玻璃亞克力制品】
轉型的三大原則
傳統制造業遭遇“互聯網+”,轉型已是迫在眉睫,然而眾多廠家仍然無所適從。這里,有三條轉型的原則值得借鑒:
第一,互聯網顛覆了渠道、消費者、品牌等眾多關系,傳統制造業模式的革新勢在必行,然而商品的核心——品質卻必須巋然不動。
第二,依靠企業的整個柔性化生產線、企業內部的信息化,而非成本的降低,從而將龐雜的渠道去繁就簡,只留下最后一道。
第三,未來沒有互聯網經濟,有的是具備了互聯網基因的制造業。新制造業與生產何種產品無關,只與是否采用互聯網手段改變產消關系有關。
電商平臺至今仍然硝煙彌漫,制造業企業迷失其中,丟失方向。在“互聯網+”競爭中,能夠拯救自身的,不是馬云,而是企業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