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克力有機玻璃制品:金融不糾錯,中國經濟下行壓力難改?
據相關人士這樣分析:
2016年1月,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為49.4,環比下降0.3,進而創下了40個月以來的新低。這當然說明中國經濟下行壓力依然在持續,而預期當中,去年下半年將開始好轉的情形并未出現。這是個大問題,去年下半年,中國經濟總體情況是:一方面是財政投資數額越來越大,一方面是經濟還在下滑。這說明,中國經濟的主動性(內生性)增長動力還在走弱,程度上不僅對沖了財政投資,而且還大過財政投資。
哪出問題了?分析人士認為,問題出在中國金融的變化,已經導致中國經濟深度惡性循環。怎么回事?為說清這個問題,必須回溯到2010年,看看中國經濟為什么會一路走到今天的樣子。
2008年,中央為挽救內需投入了巨額資金大搞基礎設施建設,而到了2010年,基于政府投資過火的“經濟過熱”出現了。鑒于全世界惡炒“中國需求”,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暴漲,并拉動中國CPI上漲。當時認為,不要在于國際市場瞎扯,因為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從來不是人民幣說了算,而是美元說了算,美國為了逃避巨量放水推高全球物價的責任,把屎盆子扣到中國頭上。所以,當時分析人士就指出,對付輸入性通脹,中國只能“扛”,不能“抗”。說得就是中國也必須放松貨幣,至少不能緊縮,保住中國經濟內生性動力和活力,讓百姓從收入提高方向“扛”通脹;不能“抗”說的就是不能緊縮,否則中國經濟內需會受到嚴厲壓制,而并不能抑制“輸入性通脹”。
但很遺憾,中國上當啦。2010年中國開始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而穩健貨幣政策被執行成緊縮貨幣政策,加息升準頻頻出手,整個中國貨幣流動性大幅萎縮。當時,各路神仙開始出面論述緊縮正確,什么存款負利率,房價過高,農民工收入過低等等言論不絕于耳。但他們冷靜地告訴中國政府,這樣做是錯誤的。原因有三:第一,通脹是輸入性的,中國緊縮貨幣沒用;第二,積極財政政策和緊縮貨幣政策配合會導致政府項目吸干金融資源,而民間投資和民營中小企業融資成本過高,并被逼向絕路,從而使中國主動性經濟增長狀況惡化;第三,外需已經無法指望,我們需要拉動內需,但緊縮貨幣會嚴重抑制內需。需要指出的是:2010年年初,中國出口開始較快增長,大量學者、專家的判斷是全球經濟好轉,金融危機已經過去,外需恢復;但分析人士的看法是:這僅僅是金融危機期間,發達國家大規模去庫存之后的回補,金融危機遠未過去。亞克力有機玻璃制品
2010年還有一件事導致中國開始緊縮貨幣,什么事?美國國會議員提出議案,把中國列入貨幣操縱國,并通過立法對中國實施制裁。耐于壓力,中國開啟所謂“二次匯改”,而實際是逼迫人民幣升值。注意,人民幣升值必須有國內貨幣緊縮配合,而所謂抑制通脹不過是“幌子”,本質是滿足美國人的胃口:讓人民幣升值。
正是這樣的錯誤政策,嚴厲壓制了中國經濟內需,抑制2012年之后,中國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而就在這個當口,中國金融改革再次出現嚴重錯誤。為什么錯誤?金融自由化。鼓勵民間資本建立小型金融機構或準金融機構,美其名曰:建立普惠金融。于是我們看到,大量所謂民間金融機構層出不窮,尤其以互聯網金融為典型代表。金融競爭開始驟然加劇。
有人誤導領導:說什么金融競爭加劇可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但我們堅決反對這樣的觀點。為什么?因為我們知道,金融競爭最先競爭的是“錢從哪來”,而“錢從哪來”的競爭必然導致銀行等所有金融機構融資成本的上升,如果金融機構融資成本很高,對企業的信貸價格會下降嗎?更重要的是,當銀行等金融機構自身的融資成本已經高于企業承受能力之時,不僅銀行和企業貸款能力全都下降,而且整個中國的貨幣緊縮狀況將更加劇烈,并迫使大量資金進入貨幣市場投資。這樣,中國實業資本必然越發稀缺,中國經濟將更加困難。亞克力有機玻璃制品
但他們的呼吁沒用,事情還是按照“新自由主義者”的意愿發生了。貨幣投機盛行,金融急速短期化,以致中國金融市場根本不能有效生成資本。這不是嚴重的問題嗎?我們的中央銀行動不動就說,銀行體系流動性足夠。我們的問題是,說銀行流動性足夠是基于經驗的總量數據嗎?是不是考慮過中國金融市場貨幣越來越多、資本越來越少的結構性問題?
不錯。分析人士認為,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原因多種多樣,但總量政策錯誤所導致的資本稀缺,金融不支持實體經濟的扭曲不是更為根本的“隱性殺手”嗎?所以,不管有多少原因,我們必須擁有正確的總量政策,否則一切供給側改革都無濟于事,都會被淹沒在實體經濟金融緊縮的效應當中。所以我們堅定地認為:金融不糾錯,中國經濟下行壓力不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