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高層再換血,雨過后是否天晴 | 財經日日評【亞克力加工廠有機玻璃加工】
中信高層再換血,雨過后是否天晴 | 財經日日評【亞克力加工廠有機玻璃加工】
習近平定調明年G20主題
在土耳其召開的G20峰會上,國家主席習近平宣布,中國將于明年9月4日至5日在杭州舉辦G20第十一次峰會。2016年峰會主題確定為“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新華社)
|點評| G20明年將于杭州召開,此前就有不少消息流傳,但這是第一次正式公布。會議主題和英文相對應正好是“4個I”,和土耳其峰會的“3個I”(包容性、執行力與投資性增長)相呼應,不過具體內容自然有所變化,比如提出創新,頗具“中國特色”,聯動則體現了合作共贏的思維。這也可說是提振全球經濟的中國方案。【亞克力加工廠有機玻璃加工】
中信董事長王東明退休
周三上午中信證券宣布最新人事變動,中信集團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常振明擔任中信證券黨委書記,中信集團總經理助理、董事會辦公室主任張佑君擔任黨委副書記,原中信證券黨委書記王東明退休。(網易財經)
|點評| 據悉,王東明在內部中高層會議上表示,回望過去,感慨萬千,始終以中信證券的一員而自豪。當前,中信證券面臨著考驗,中信證券人勇于直面問題,努力在危機中實現升級,期待中信證券繼續前行。
王東明退休,意味著監管層對中信證券的調查又劃上一個逗號。(注意,是逗號不是句號)王東明現年64歲,原本就是“超期服役”,他自1995年加入籌備中的中信證券,至今已有整整20年。此番退休,應是平穩落地。但是面對前陣子中信證券諸多高管紛紛落馬,他又怎么能不“感慨萬千”。據公開報道,王東明與《財經》雜志掌舵人王波明系兄弟關系,為前外交部長王炳南之子。【亞克力加工廠有機玻璃加工】
繼任董事長人選張佑君亦是中信集團老將,擔任過中信證券總經理、中信建投董事長。據悉,中信集團原來有意逐步減持中信證券,讓其“單飛”,做大中信建投,但這輪人事布局意味著集團仍將把中信證券作為業務重點。實際上,中信建投在這輪資本市場監管風暴中亦非毫發無損,日前剛被證監會暫停新開證券賬戶一個月。總的來說,此番變動對中信證券應是利大于弊。
IPO新規征求意見
據悉,滬深證券交易所近期向各家證券公司下發了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網上、網下發行實施細則的征求意見稿。與修訂前相比,新規大體延續了此前市值申購的計算規則。(一財網)
|點評| 此次IPO實施細則的修訂,主要是為重啟IPO開路。近日,證監會已就IPO重啟的新規則作出說明。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新規對“按市值申購”作出規定,即持有市值1萬元以上(含1萬元)的投資者才能參與新股申購,每5000元市值可申購一個申購單位,不足5000元的部分不計入申購額度。投資者持有的市值指T-2日前20個交易日(含T-2日)的日均持有市值。其他還有一些要點,大家注意看。說起來有點復雜,但到時候操作一下就明白了。【亞克力加工廠有機玻璃加工】
三會合一或有其事
11月17日,路透援引知情人士稱,中國正就合并證監會、保監會與銀監會成為單一監管委員會進行討論。由于各機構對之前股市大跌的政策回應缺乏協調,促使高層開始內部討論,考慮整合三大金融監管機構。(綜合新浪財經)
|點評| 近日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尹中卿在大梅沙論壇上也曾倡議“三會合一”,并提出具體設想。最新一期《財新周刊》的“舒立觀察”也談及這一話題。這么看來,應當是政策層有所討論,由此各方“聞風而動”。就具體措施來講,大概不會一步到位,而是采取先設立更高層級協調機構,然后再加以整合。不過,這樣一來,仍舊會出現大家都等職務最高的領導拍板說了算的情形。
網絡消費繼續高速增長
17日商務部數據顯示,10月份全國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83萬億元,同比增長11.0%。10月份網絡消費繼續高速增長,企業網絡零售額同比增長39.9%,比專業店、超市和百貨店當月增速分別高出39.8、32.7和37.2個百分點。(商務部網站)【亞克力加工廠有機玻璃加工】
|點評| 消費現在是三駕馬車中跑得最快的,這其中網絡消費又明顯處于狂飆階段。這說明互聯網+對傳統商業的沖擊越來越厲害,相應地資源整合與淘汰速度也會加速。
工商總局強調電商要反壟斷
17日,國家工商總局局長張茅一行對電商行業進行調研。工商總局網絡交易監管司司長劉紅亮表示,電商行業不正當競爭的背后是經營業態和經營方式上的壟斷造成的,電商行業反壟斷工作也要并重。張茅強調,對于不正當競爭的企業,將使其“一處受阻處處受限,提高不正當競爭成本”。(騰訊科技)
|點評| 究竟是電商要反壟斷,還是要反電商壟斷?如果是后者,日評君必須舉雙手支持!此前,張茅曾指出,電商平臺不得限制商戶參與公平競爭。看來,針對電商的監管措施應當提升到專門出臺相關法規的高度。【亞克力加工廠有機玻璃加工】
德國鐵路公司計劃大量采購中國高鐵裝備
德國鐵路公司首席采購官吳維·君特16日表示,德鐵有意擴大國際供貨商網絡。經過前期接觸,德鐵將中國中車、太原重工等約40家中國企業列入潛在供貨商范圍。(新華網)
|點評| 這應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和把高鐵賣到東南亞、南美等地區有那么一點不同,若能進入對質量把控非常嚴格的德國市場,中國高鐵的技術與質量將更加有說服力。這有利于中國高鐵“走出去”的步伐更快。